LOGO
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规划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
发布日期:2017-09-22    浏览次数:57922

不可撼动的和平栋梁

    2017年国际和平日的主题是“和平共处:尊重、安全和尊严”,它与联合国系统和教科文组织对建立、维护和促进和平的承诺有何关系呢?

    和平是《联合国宪章》和教科文组织的《组织法》所规定的最崇高宗旨。自从七十多年前联合国系统成立以来,虽然我们付出了许多努力,但世界一直受到冲突、内乱和战争的困扰。直到如今,建立和维护和平,预防冲突,以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互动一直是联合国多边系统的持久任务和长期挑战。没有和平,就没有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的确,威胁和平的因素越来越多样化。新挑战往往出现在不同方面,政治、经济、环境,有时又是综合的,以国内、国际间或族裔间冲突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体现,并可能演化为战争和恐怖主义,比如淡水资源引发的纠纷、网络冲突,悲惨而不稳定的人口迁徙,人群被迫内流或外流等。

七十年来,联合国系统传递着一贯的信息:保卫和平的理念必须基于人权和尊严,通过教育、科学、文化、交流和信息方面的合作牢牢构筑在每个人的思想中。 基于平等、尊重和相互了解的团结和对话是和平的基石。

    而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和平的基本原则必须“适用于”不同文化,才能被有效地落实并有助于实现和平,而非停留在抽象的标准上,甚至成为强加于人的标准。只有通过文化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的和解进程和人与人的互动和交往,才能推动和平基本原则的普遍性。

    和平、尊重他人的尊严和身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石。在错综复杂而又相互依赖的世界中,任何一处发生的冲突都可能蔓延至各处。我们必须认识到,和平不仅仅指没有战争,更意味着在彼此的差异中共存,这些差异可能体现在性别、种族、语言、宗教或文化 等不同方面,更进一步讲,和平共存取决于人们对人权和公正的普遍尊重。人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感受到和平。为此,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多样性、对话、发展、安全与和平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些相互依存的概念是基础的要素,决定了普遍性与特殊主义之间以及文化身份和公民身份之间的矛盾。

    我们需要调动所有资源来塑造和平文的化,在人们思想中构筑保卫和平的理念: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可以预备世界公民承担其在本国和全球的责任;作为普世语言,科技能为日益逼近的冲突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文化可以作为促进对话和和解的资源,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加剧紧张局势和冲突;信息交流可以加速人类的无国界互联并促进相互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所有国际和地区组织必须促进真正的国际合作、互动、参与和伙伴关系,以使人类可以在和平、自由和公正中共存。

    201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在其第36次会议上通过了一项促进和平和非暴力文化的新项目。这是基于“为世界儿童建设和平与非暴力文化国际十年”(2001-2010)、“文化、文明和人民之间的对话(始于2005年)”、“国际文化和睦十年(2010)”、随后的“国际人民和睦十年(2013-2022)”及其行动计划,以及“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实施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本质上讲,和平文化仍与以下要素紧密相连:和平建设、调节、预防和解决冲突、和平教育、非暴力教育、包容、接纳、互相尊重、对话和和解。它帮助人们应对社会、伦理、文化、政治、环境和社会中其他方面的转型。

    为使和平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并提升其在全球的关注度和回应率,我们必须影响政策,使社会更加包容、开放和多元。对其他文化和宗教及其亲密关系的了解和接触是对话和互相理解的前提。

    在这个不稳定的时代,社会经历诸多突发变化。妇女和青少年尤其在冲突中和冲突后饱受冲击,他们生活在贫瘠脆弱的环境中,无法改变生活状况。因此,在青年人中培育希望至关重要,确保青年们装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和信息,包括减缓冲突、促进和解的社交能力和技艺,以蕴育和平的文化。值得关注的是,联合国安理会已经专门安排了数次会议,探讨女性对预防和解决冲突以及和平建设的贡献。国际社会从此意识到,如果参照女性和女性群体在公民社会中的影响力,她们在和平进程中的参与水平和强度是不够的,虽然人们鼓励她们多参与。

    联合国大会在2015年确定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它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全球伙伴关系和与社会不同层面、不同人群的联系来实现和平。每个人都有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构筑和平,为人类塑造美好的未来。

再强大的国家都不能独自保卫和平。我们团结起来,就可以于人(尤其是青年人)思想中构筑和平,培育新型的和谐关系及对他人和世界的怜悯。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 2017年五月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也呼唤“民心相通”。

    对话是促使这一艰巨任务得以完成的重要机制。我们首先应为有效对话创造条件。和而不同是主要的目标。所有社会部门都应该参与:男人和女人、公民社会团体、政府、私营部门、学术机构、媒体和各宗教代表。这也是为什么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写到:“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而非”我不同国家…”

宗教领袖有特别的责任,应在社会群体中传递对话的信息,并宣扬促进对话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和平互动、包容、尊重他人、相互谅解、尊重人权、性别平等和文化多样性。

    为促进民心相通,我们必须为人们装备技能和工具,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多样性并充分挖掘其内涵。我们还必须强调学习共处的重要性,和平共处不是理所当然发生的,需要教授和学习。在日益复杂多样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尽力提升所有社会成员的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能力,这要从学校教育开始。文化多元性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并承载不同的内涵。我们必须跨越多样的环境来开展跨文化对话,关键是要鉴别并鼓励能提升民众这方面意识的多元文化。全球公民教育将是一个重要的倡议,它能跨越地理、国际和文化的界限把人们连结在一起。


展望前路,我们必须知行合一。

 

我以下列四点提议作为今天的总结,在2017年的国际和平日,在座的各位或许能就此达成共识:

 

1. 我们一如既往得坚信和平促进发展、发展带来和平。没有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和平,没有和平也没有可持续发展。人权、社会公义、经济利益和法治都是维护持久和平和繁荣以及应对复杂的全球挑战所不可缺少的。

 

2. 我们致力于推动和平的文化,将其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公民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来落实2030发展议程的目标。促进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实践通过跨文化对话、倡导非暴力和和解得以强化,这将大大助益于让所有社会成员在日常互动中切实感受到和平。

 

3. 我们敦促成员国持续在全球、地区、国家和市区等不同层面构筑和平,鼓励民主治理、提升世界公民意识、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公义。

 

4. 我们强调教育、科技、文化和全球媒体的特殊作用,它们是成员国软实力的核心要素,能促进不同人民在所有层次上开展和平互动,通过国际合作推动社会转型、保障共同安全。


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主席、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理事长李若弘教授在古巴驻华大使馆向...
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主席、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理事长李若弘博士为促进“一带一路”...
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主席、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理事长李若弘博士在北京和苑博物馆会...
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北京和平健康发展中心在北京和苑博物馆联合举办了面向在京驻...
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主席李若弘博士在中国电影博物...
9月1日是全国中小学开学的第一天,40多位驻华使节在首期“国际外交官太极沙龙”,...
2023年9月21日,深具国际影响力的第十届“和苑和平节”暨“第五届全球青少年摄...
为庆祝联合国国际和平日;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扩大和平之路...
2021年9月17日,为庆祝世界和平日,由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
2019年6月21日第二十届“和平杯”国际高尔夫邀请赛在北京隆重举行。主办单位为...
第十九届“和平杯”华堂国际高尔夫公益邀请赛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绿色‘一...
第十八届“和平杯”天壕环境国际高尔夫邀请赛在北京鸿华高尔夫俱乐部成功举办。本次赛...
China World Peace Foundation
Copyright © 2023 www.cwpf.org.cn
京ICP备13037090号-2